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优秀工匠“回炉”有必要吗

2025-07-06 06:49:00

前不久,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启动的首期“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在北京结业。作为培育对象,200余名长期奋战在生产一线的技术大拿结束在清华大学的学习,完成创新攻关课题结题答辩,将被授予大国工匠证书。将已在各行各业取得卓越成就的顶尖人才重新召回学校“深造”,有必要吗?答案是,不仅有必要,而且这恰恰是培训营设计中最具突破性和战略眼光的关键一环。

一方面,优秀工匠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实操经验,通过学习,有助于老师傅们将“手感”“火候”“直觉”等宝贵的隐性经验进行系统提炼、科学总结,甚至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显性知识,从而推动个人智慧转化为知识资产。

另一方面,优秀工匠尽管具有技术直觉,但面对复杂工艺难题,往往需要更深层次的科学原理作为支撑。系统的理论学习、跨界的技术交流、复杂的案例解析,有助于提升技术工人的科学素养,推动科技攻关从经验试错转向精准创新。

总之,“大国工匠人才培训营”的举办远超传统意义上的“回炉再造”,这既是工匠自身实现认知升级和能力跃迁、不断突破“经验天花板”的发展需要,也是发挥大国工匠“传帮带”作用、培养更多能工巧匠的有效途径。

培训营的设立也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一项制度创新。不同于传统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营将不同行业的顶尖工匠汇聚一堂,让工匠们接触在其原有工作中难以企及的智力资源、实验设备和创新网络,有助于激发工匠们在单一环境下难以产生的颠覆性思路和技术嫁接,这对新时代“大国工匠”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培训营不仅传授知识技能,更注重精神内核的传承。学员们为校准数据反复试验,为0.01毫米误差较真到底,这些比技术突破更具感染力的情节让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得到具象化的传承。此外,培训营还传递出高度重视技能人才的强烈信号,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形成尊重技能、争当工匠的良好生态。技校毕业的“八级钳工”与两院院士深度对话,便是对“行行出状元”价值观的有力弘扬。

从长远看,培训营的设立对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迈向制造强国具有战略意义。在培训中,来自各领域的技术能手与一流学府一流导师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他们的实践积累为科研活动提供了真实的落地场景,论文里的探索又为一线生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思路。在结题答辩中,学员们聚焦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在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12个行业领域,创造出一批具有前瞻性和应用价值的创新成果。这种业界与学界的联合攻关、双向赋能极具示范意义。

工匠培养并非一日之功,还需要完善的评价体系、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通道作为支撑,也要警惕工匠称号被滥用和标签化。期待培训营能惠及更广大的技能劳动者群体,真正成为孕育未来“国之重器”打造者的摇篮,为工匠精神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不断筑牢制造强国的人才根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康琼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