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过后,我市广袤的田野上绿浪翻滚,灌溉农忙正当时。如今田间少了许多为施肥和灌溉忙得挥汗如雨的农民,取而代之的是纵横交错的水肥一体化管网,这项先进的农业技术正悄然改变着黑土地上的灌溉方式。
这项农业技术好在哪?灌溉之变如何发生?这项农业技术推广背后又有哪些创新实践?又是怎样盘活农村土地和乡村产业?带着疑问,记者走进乡镇村屯、田间地头,探寻这场“灌溉革命”带来的连锁反应。
“浅埋滴灌”“按需供给”“密植高产”“整村推进”“智慧管理”……这些专业的关键词从很多受访农民的口中不时脱口而出,说明当下水肥一体化技术已由点及面、深入人心。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大农业转型的今天,如何高产、高效、低成本地完成农业生产,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正在解开这道困扰我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紧箍咒”。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当下,在我市的广袤田野上,这样的发展方向正转化为生动实践,无论是连片的粮食作物玉米、大豆,还是成方的经济作物土豆、珠葱,水肥一体化技术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大水大肥、盲目施肥”的粗放生产模式…… 这项润物无声的农业技术,正如一场甘霖滋养着万亩农田,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标下最鲜活的注脚。
建设示范区打造智慧“样板田”
走进九台区农业现代化核心示范区,这里的每一处细节与其他地块明显不同:农田里一条条黑色管线若隐若现,从地头一直延伸到农田深处,田间矗立的移动式精准灌溉系统更是引人注目……
“这是水肥一体化设施,也叫滴灌带。你看,上面每隔30厘米就有一个精密的滴头,算下来每亩地就是1600多个,并通过主管道与蓄水池相连,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灌溉系统。”中化现代农业东北大区技术经理苑书恒介绍道,“依托田间管网设计和‘小流精准灌溉’技术,我们将玉米种植密度提高到每亩5000多株。示范区内,每200亩为一个灌溉单元,利用智慧灌溉管理平台,可以远程控制每一块农田精准且均匀地灌溉、施肥。”

走进九台区农业现代化核心示范区,田间矗立的移动式精准灌溉系统引人注目。
今年,中化现代农业(吉林)有限公司围绕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这一目标,创建了占地1300余亩的九台区农业现代化核心示范区,并配备了远程自动化控制设备。“我们创新使用‘三阶调控’智农算法,即生长季玉米灌溉由长势养分需求模型、遥感分析数据和叶柄实验检测数据共同分析决策,以此确定灌溉时期、灌水量和施肥量。”苑书恒说,示范区不需要人工操作就能完成水肥管理,系统会根据生长阶段、土壤墒情和天气情况,智能生成灌溉方案,真正实现“按需供给”。

在九台区农业现代化核心示范区,中化现代农业东北大区技术经理苑书恒操控移动式精准灌溉系统。
精准灌溉、科学施肥是水肥一体化的技术要点。然而,任何一项重大农业新技术的推广,都需要农民认知和接受的过程。应该如何突破技术推广初期的瓶颈?我市各地根据农业技术推广规律,建立起水肥一体化示范点、示范区,打造可视化、可复制的样板工程,并充分发挥农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让这项现代农业技术落地生根。
在农安县华家镇毕家店村,吉林隆源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的新变化同样让人欣喜,水肥一体化技术展现出显著的综合效益和广阔的应用前景:与传统漫灌相比,节水70%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30%以上,减少90%以上用工,平均增产20%以上……
“这项技术让水肥精准直达玉米根部!”指着身后的智能灌溉储水罐,吉林隆源农业玉米种植有限公司种植部负责人鹿尧说,“利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灌溉系统,他们可以根据土壤墒情监测数据,自动调节每块地的水肥配比,系统还能与手机远程互联,实现一键智能化灌溉。”今年,隆源万亩高标准农田核心示范区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1200亩,通过合理选用优良的耐密植品种,实现“智能灌溉+高密度种植”的技术叠加效应。
精准供给让田间管理更高效
在有着“天下第一粮仓”美誉的榆树市,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技术人员一大早来到农田,走进机井房轻轻一拧阀门开关,水流带着肥料源源不断流入田间,不仅能够“解渴”,还能让庄稼吃上“细粮”。“需要灌溉时,打开阀门就可以自动浇水;需要施肥时,液体水溶肥可以通过管网直达作物根部,哪片地缺水、哪块地缺肥,生长期我自己就能控制上千亩农田的灌溉和施肥。”技术人员轻松地说。
靠一个人如何管理上千亩农田的水肥?走进机井房内仔细观察,这里的灌溉系统分成了几组,每一组对应指定的地块,“网格化”的管理方式可随时对不同的地块“一对一”供水供肥,形成了一张紧密的灌溉网。
“这张紧密的灌溉网靠的就是水肥一体化技术!”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丛百元俯下身,轻轻拨开土层露出滴灌带,“这些滴灌带在播种时,浅埋到地下3厘米至4厘米。”一条条滴灌带,通过管网系统打通土地“经脉”,将水肥均匀、精量、准确地直接输送到农作物根部,让根系周边的土壤保持在最佳含水量和营养状态。

农安县哈拉海镇程家坨子村灌溉后的辣椒田里渗透出水迹。
丛百元细算过水肥一体化的经济账:肥料利用率可达75%,水分利用率在90%以上,灌溉用水更是从每亩地30立方米降至每亩地5立方米……水肥一体化技术在经济作物种植中效果更明显。哈拉海镇素有“三辣”之乡的美誉,有着多年种植珠葱、大蒜和辣椒的传统。夏至后天气愈发炎热,农安县哈拉海镇程家坨子村农田里的辣椒已进入坐果期。趁着晴好天气,农户吕凤启随手打开了滴灌设施的阀门,20多亩辣椒便开始汲取水分。“看,辣椒变得‘精神’多了!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我种的辣椒亩产能稳定在7000斤以上,比传统种植增产10%以上。”吕凤启欣喜地说。
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给当地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变化,农户们对这项技术已轻车熟路,并亲切地将其称作“吊瓶式”灌溉。吕凤启说“,三辣”种植最怕旱,平均三五天就要灌溉一次。就拿他这片辣椒地来说,大水漫灌起码得两天才能浇透,用水肥一体化一天就能灌溉完,一个人管理几十亩地都富余。
当前,水肥一体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在设施农业领域已成为棚室种植的标配。我市紧密结合棚膜经济发展特点,以节水增效、绿色发展、生态循环为突破口,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优化,系统推动水肥一体化技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为设施农业探索出一条科技赋能、提质增效的可持续发展路径。
解锁单产提升的“科技引擎”
在九台区纪家街道太平村,去年新建高标准农田派上大用场,这里不仅路、水、电等设施全部上新,还在地下铺设了灌溉管网、地上铺设了滴灌设施。“这是新打的机井,每100亩农田配备1个,也是灌溉设备的控制室。”凤财农业机械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凤财指着地头的小房子说,“我们每亩地铺设了500多米滴灌带,通过水肥一体化管网系统连通机井房,能确保每一垄作物都能享受一对一的精准灌溉、施肥。”
粮食想增产,好种、好地、好技术是关键。在新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上,凤财合作社依托水肥一体化技术,实施玉米高密度种植,“密度从原来的每亩4000株提高到5000余株,产量肯定是高了,每亩地至少能增产200斤至300斤。”说起这片地的目标产量,张凤财眉宇间透露着自信,“亩产有望达到2300斤!玉米密植,水、肥一定要跟上,实施水肥一体化的地块吸收快、肥效好。”
为什么要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不想再靠天吃饭!”几年前的干旱,让张凤财至今心有余悸,与其被动等待风调雨顺,不如转变方式从容应对。作为一名种了几十年地的“老把式”,张凤财对水肥再熟悉不过,眼下他种粮积极性十足,“高标准农田搭配水肥一体化技术,就是咱增产增收的宝地!与大水漫灌、‘一炮轰’施肥相比,滴灌能更直接地滋养作物,效果好着呢!”
向科技要产量,挖掘增产“潜力”。近年来,随着水肥一体化技术应用的持续扩大,如何进一步挖掘增产潜力成为又一个新课题。通过集成推广应用“一喷多促”、耐密品种选育、精准调控等现代农业技术,水肥一体化已成为长春市粮食单产提升的“科技引擎”。
来到公主岭市双龙镇的一片农田里,高晟家庭农场种植的玉米正铆足劲生长,天气闷热田间却透着几分清爽。仔细观察,玉米地里均匀地渗透出水迹,田间的一条条滴灌带就像“毛细血管”,通过管网系统连通机井房,为玉米生长源源不断输送“能量”。
“渗透出的水迹就是作物喝饱的信号!利用水肥一体化灌溉需水量少,通过滴灌以水带肥,为作物单产提升提供了充足营养。”农场负责人介绍说,“将肥料和水提前配比好,只要地里缺水随时都能定量供水、供肥,越到旱年越能发挥作用。”今年,高晟家庭农场在150亩的试验田里,通过叠加运用“大垄双行+密植”与水肥一体化技术,进一步挖掘了玉米增产潜力。
联合发力推进水肥一体化
在德惠市同太乡三道村的田野上,新铺设的18万米滴灌带网络如同一条条“营养脉络”,将新建的34口水井与8000余亩耕地紧密连接。村民王永双看着田垄间蜿蜒的黑色管线,黝黑的脸上绽放笑容,“以前种地只能盼风调雨顺,现在咱们自己就能掌握主动权了。”
三道村整村推进水肥一体化建设,体现在对零散土地的整合上。这个以玉米种植为主的村庄,农田多分布在易发生春旱的岗地上,收成受到很大影响。为彻底破解这一困境,三道村将分散的承包地集中托管,带动村里的家庭农场和农民开展水肥一体化种植,实现了这一技术的整村全覆盖。三道村党总支书记于金光说,“整村推进并不是简单地铺设灌溉管网,而是把土地、技术、村民拧成一股绳!去年,我们村的玉米亩产在1700斤左右,今年水肥一体化搭配密植技术,目标亩产直指2000斤大关。”
如今,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在我市的农业生产中得到充分体现,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情况喜人。今年,玉米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被列入“2025年长春市农业主推实用技术名录”,我市还将建设一批水肥一体化项目,通过工程、技术措施集成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来到九台区土们岭街道小二道沟村,水肥一体化单产提升项目正如火如荼推进,农田里施工人员正精准地布设滴灌管线,一条条崭新的滴灌带在田野间延伸,一旁的技术人员仔细调试着即将入场的系统设备……这张精密的灌溉网络即将为这片黑土地注入全新的科技活力。
小二道沟村党总支书记许博掰着手指算账,“水肥一体化技术让玉米产量至少提高20%!他们和企业联合成立农场共同经营管理这片土地,村民有保底、有分红,企业获得规模效益,还能为村集体创造一定收益,这项技术让各方都吃下了‘定心丸’。”
推广应用水肥一体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节约水资源、减少面源污染的一项重大关键技术。通过对农作物的需求精准配肥,既保证土壤养分平衡供应,又可以有效降低化肥使用量,对提升粮食产能的潜力巨大。“水肥一体化的核心是精准灌溉、精准施肥。”农业专家表示,目前水肥一体化技术经过不断地演变,还形成了膜下滴灌、浅埋滴灌、裸带滴灌相结合的技术模式,滴灌补水能将肥料利用率从40%提高到80%以上。各地还要加强水肥一体化技术的政策支持、人员培训、推广力度,助推现代农业实现可持续、高效发展。
来 源:长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