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瞭望北大荒文学的窗口 读赵国春《书里书外》

2025-07-05 10:20:00

《书里书外》/赵国春/线装书局出版社/2025年6月

□王宏波

赵国春是北大荒的著名作家,也是北大荒文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多年来怀着“割不断的北大荒情结”(见该书《人生的馈赠》),以序言这种研究和评论相结合的形式,指导、扶持北大荒作家的创作实践。新近出版的《书里书外》一书,收录了赵国春多年间为北大荒作家作品写作的序言,“质朴中见真情,平淡中显深意”,读来让人感到亲切。

评论家的职责之一是揭示作品的内在价值,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深层世界。他在序言中深入研究北大荒作家作品的艺术特色,在小说集《那片土地那些人》的序言里,认为这部作品及时把握了北大荒垦区的改革发展,以对“人物内心活动的细腻刻画,来反映客观的现实生活,表明自己的爱憎;扎根于社会现实,抒写主观感受为主,具有较强的抒情色彩”,“每篇作品的字里行间都有北大荒人之间浓浓的乡情在流动”,展现了北大荒文学的内在价值和文化魅力。他认为张帝龙的散文《从北大荒到鲁院》是心血的结晶,“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人生长卷,记录了他从北大荒一个小农场怀揣文学梦想出发,在漫长岁月里笔耕不辍,历经无数挣扎与奋斗”,走进鲁迅文学院,成为作家的刻苦和努力,使读者走入他“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世界(见《于苦难与梦想间绽放》)。他通过对作品主题的分析,揭示北大荒的时代精神。在写《为了圆上心中的梦》这篇序言时,不仅自觉担负起绝不让这本“弘扬主旋律”作品“留下遗憾”的责任,还帮助这本书的主编,一位青年作家,向垦区作家、作者征集作品,特别邀请为开发建设北大荒做出贡献的老同志撰写文章,并在序言里对这部书的创作意图进行深度解读,因而使《三代垦荒人》一书具有《让爱的能量永远传递》的魅力。在《序〈北大荒博物馆图典〉》中,介绍这部书里馆藏珍贵文物背后的故事、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于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关心、来自全国和全军百万大军开发建设北大荒的历史进程,提炼出在新时期弘扬北大荒精神的重大主题,认为这部书是“展示北大荒形象的重要窗口”,“更是一部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北大荒精神的历史”的经典之作。

作者在写作序言的过程中,注重分析作品的叙事技巧。在《内心深处涌出的歌》文中,他分析了诗人“诗句精短而有章法”,“通过‘江风、渔火、酒觥和妻子的唠叨’”的叙事,“把渔人的一生写得淋漓尽致,鲜活而剔透”。在《序赵强的〈往事如歌〉》文中,作者分析了作家的散文作品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的叙事方式,塑造出一个个生动鲜活的北大荒人物形象。在《序李道鸣的〈我的情与爱〉》中,他分析了这部作品的叙事风格,“就像他的为人一样,率真无邪、朴实无华”,“没有无病呻吟之嫌,没有矫揉造作之痕”,“读他的散文,仿佛面对一个心地善良的长者,面对一个智慧善解人意的朋友”,形成了“为你讲述人间的真情与博爱,向你表述对人生的独特感受”的“独特风格”。他在给北大荒七十多岁老诗人王青松诗集《仰望》的序言里,认为长篇叙事诗“结构严谨、叙述语言朴实,诗句之间虽然跳跃性大,但丝毫不影响表达作者对英雄的景仰之情。以英雄成长、参加抗联斗争、英勇牺牲事件发展顺序为主线,在受到诗歌艺术熏陶的同时,揭示英雄深刻的思想内涵”(见《一曲抗联英雄的赞歌》)。他的这些充满温度的序言为北大荒文学事业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北大荒作家群体特别是新生代作家队伍的整体水平。

好的语言能够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他注重对于北大荒作家作品语言的评价。在《序彭丽散文集〈成长路上的印记〉》里,从散文语言艺术的特点出发,“跟随作者的脚步徜徉在字里行间”,研究了这部散文集的语言特色,大海是“美丽的”,“海水满盈盈的,照在夕阳之下”,“水面上一片金光”。在《序孔祥梅的文集〈清风拂柳〉》中,他说这些浩瀚星河般优美的语言,“引领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雾,踏入那片独属于他们的心灵领地”,他在文中赞叹作者对于大自然颂歌的语言,如同“潺潺的溪流,在她的作品中流淌不息”,垂柳“摇落绿色的雨丝,勾画在波光粼粼的水岸”,“宛如一首优美的自然交响曲”。他在文中写道:“她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澈的泉水,在我们的心间流淌,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坚韧与美丽”。他在肯定作家作品唯美语言的同时,提出建构具有独特魅力的北大荒文学的语言风格。他在序中引用这段粗犷的诗句:“我是一个东北的汉子,血液里流淌着白山黑水的豪放,我是大似海的鱼把头,骨子里渗透着冰河雪原的硬朗”后,指出这首诗的语言“透着东北的豪放与直率”,“是文学作品贴近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见《一个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并以此形成和北大荒遥远的历史和北大荒苍茫的辽阔,和北大荒火热的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北大荒文学语言体系。

他的序言不仅是对北大荒作家作品的研究评论,更有对北大荒文学事业发展的深入思考。他深知北大荒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价值,是北大荒开发建设和发展这部宏大史诗的历史注脚。他说过去“北大荒是‘作家的摇篮’”,“曾在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并成为人类文化的血液”。他提出新时代的北大荒文学要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鼓励北大荒作家深入生活从中汲取创作灵感,并要“以饱蘸深情的笔墨”,继续“以诗与散文的双足在浩瀚文学旷野上跋涉”,承载起作家、诗人“社会、人生和初心”,“爱北大荒这片热土、爱这片肥沃的黑土地”, “以自己的社会实践”(见《一个知青作家的新贡献》),引发北大荒作家从全新的视觉思考北大荒文学事业,思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着一座座诗与思想的桥梁”(同上),给北大荒这片神奇的沃土创作出“……火焰烧着,发出热,发出光”(托尔斯泰语——作者注),反映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文学精品。

他的作品尤其是评论作品和他的性格一样,热情、真诚、坦言,没有矫情,没有虚伪,没有顾虑。他以对北大荒文学事业的深厚感情,为北大荒作家作品撰写序言。同时,他不讳作品之不足,指出“作者在提高作品文学品质与内涵方面还须进一步努力”,要“注意作品的思想性,语言的文学性”,要注意“刻画人物个性”等等,提出文学作品“自然的刻绘只有与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联系起来,能够展示人物的历史命运,表现社会生活的特定内容时,作品才能具有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才具有生命力”的创作方法。这些在当前的书评甚至整个文学批评界是难能可贵的,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文学事业的健康良性发展。

《书里书外》不仅是他给北大荒作家作品写的序言之大成,书中还有他自己作品的后记,以及别人给他作品写的序言和书评,各大媒体对于他的访谈等,这是一部让人读起来难以释手的一本书。

这部书宛如一个窗口,在这里可以瞭望北大荒丰收的广阔天地,更可以仰望到北大荒文学的《沃野星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