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徐观财事|铲除非法存贷款中介乱象

2025-08-19 16:04:00

徐兵

近年来,非法存贷款中介乱象不断滋生,已成为金融领域“黑灰产”的突出问题之一。近日,监管部门在连续三年开展专项打击行动的基础上,加大力度,推出政策“组合拳”,再次引发市场关注。

事实上,非法存贷款中介惯用的套路并不复杂:虚假宣传、包装骗贷、套路贷陷阱。凭借几句“内部渠道”的许诺、一纸虚构的流水,就能在企业与银行之间牟取暴利。

为何这样明目张胆的灰色生意屡禁不止?原因首先在于供需错位。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由来已久,正规金融渠道审批严格、门槛较高,难以满足旺盛需求。中介正是抓住这一痛点,以低息贷款、快速放款为噱头,将企业一步步引入陷阱。对于资金链紧绷的企业而言,即便心存顾虑,也往往愿意冒险一试。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制度漏洞和监管盲区。部分金融机构与中介暧昧不清,甚至有员工暗中勾连,协助虚构材料、套取资金,分食非法收益。当金融体系内部出现内鬼,再严密的防线也难以奏效。同时,违法成本过低,使得中介即便被查处,也能换个身份卷土重来,犹如“打不死的小强”。

非法中介的危害远不止于收取高额费用。它推高融资成本,削弱资金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它制造虚假信用信息,扰乱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更严重的是,它催生“职业背债人”“虚假诉讼”等灰色链条,侵蚀社会信用基础,甚至可能诱发系统性风险。

要遏制这一乱象,必须从根源上治理。首先,金融机构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开发更普惠、透明的产品,减少企业对中介的依赖。其次,监管与司法应形成合力,加大处罚力度,不仅要打击中介本身,更要查处与其勾连的金融从业人员,斩断保护伞。最后,金融消费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认清所谓快速低息的贷款宣传背后往往潜藏风险,避免因轻信而陷入困境。

金融市场的健康运行依赖规则与诚信。一旦非法中介借制度漏洞滋生,受损的不只是个别企业,而是整个信用体系。唯有制度更严、责任更实、惩处更加有力,非法存贷款中介才会真正失去土壤。

来源:河南日报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