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市值之王是如何炼成的

2025-08-11 02:15:00

英伟达正在不断创造市值奇迹:2025年7月9日成为全球历史上第一家市值超4万亿美元的公司,只用一个月时间,英伟达市值又上涨超过4000亿美元。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仍然方兴未艾,全球算力需求炽热,英伟达的高端芯片供不应求。可以想见,英伟达全球市值第一企业的位置,短期内将难以撼动。

英伟达在高歌猛进,微软市值也在7月底一度突破4 万亿美元大关,成为第二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公司。另一位曾经的市值冠军企业苹果公司,去年底市值也曾达3.9万亿美元,后来回落,目前也在爬升。

当前,全球市值排名靠前的科技企业,全部来自美国。倘若把视野放到现代企业史,我们还能从市值冠军企业身上,发现哪些有价值的共性呢?

20世纪以来,全球最大企业几乎都来自美国。这一点很好理解。19世纪末起,美国就是第一经济大国,国内大型企业不断涌现,不仅服务于本土市场,还将市场拓展至海外。发达的金融市场,更为企业提供了充分的融资扩张条件。

第一代美国巨无霸企业的代表是美国钢铁公司——前身是著名的美国卡内基钢铁公司。这家企业兼并数十家钢铁企业之后,一度占据着全美60%以上的钢铁产量。当时美国处在迅速工业化的“咆哮时代”,从工厂建设,到铁路铺设、城市扩张、高楼矗立,包括T型车普及,无不大量用到钢铁。

美国钢铁公司大量兼并的同时,致力于提高钢铁冶炼技术,提供高质量和标准化产品,并把价格打到极低,这使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逢对手。同时代的巨头,还有标准石油这样的能源企业,以及美国电话电报公司这样的“高科技公司”。汽车是当时的朝阳产业,通用汽车也一度成为全球最大企业。

此后大放异彩的,是IBM(国际商业机器公司)。早在1911年IBM就已成立,作为制表机(早期计算机的核心机器)生产商,它在这不起眼的行业里,默默耕耘了几十年。二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数据计算和预测的需求大增,IBM抓住市场机会,推出高性能的大型主机,成为美国各级政府、学校和企业等机构的数据处理商。此后,IBM持续推出新主机系统,升级服务,牢牢占据行业垄断地位。1960年代到1980年代,IBM稳居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

微软的崛起路径与IBM有相似之处。1975年微软成立,此后长期从事软件开发,并在操作系统领域有了很深的技术积累。美国家庭电脑普及后,微软公司接连推出多款Windows操作系统,并附带软件和信息服务。最终,微软击败竞争对手,抢占绝大多数市场。1998年,微软成为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比尔·盖茨更是从1995年起连续13年成为世界首富。

1990年代,与微软并立称雄的还有GE(通用电气公司)。这家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牌企业,凭借多元化布局和扩张并购,一度成为市值冠军的常客。2007年,乔布斯领导的苹果公司首次推出搭载新操作系统的手机——现在所有人都知道,智能手机时代由此到来。2010年,苹果公司登顶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并一直延续多年。

最近一百多年企业风云史,全球市值冠军企业还有好几个,有日本的电信电话公司(NTT)、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XOM),中国石油公司上市时,股价暴涨,市值也一度成为世界第一。略去非主流的旁枝,看全球巨无霸企业更迭的主流脉络,还是能看到一些依稀可循的规律。

首先,提供时代级的基础设施。从早期石油、钢铁、通信设施,再到后来计算机、软件操作系统,都是在时代发展和前沿经济浪潮上,提供基础设施服务。它们不是简单的商品服务提供商,而是众多商业活动的底座。2014年以后,微软重金打造云业务,显现出基础设施的价值,也成为其近年来复兴的关键。英伟达除了给人工智能行业提供算力引擎,其高端芯片的产能和研发路径,能否成为行业生态的底座呢?这正是外界对英伟达长期价值的主要分歧。

其次是强大的市场“护城河”。大企业想聚石成塔,就需要在相当长时期内,具有难以被竞争对手超越的竞争优势。长期且有效的“护城河”是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前者是一种“规模越大,产品越便宜”的独特优势,在石油、钢铁和通信等重领域较多见;后者的产品边际成本通常极低,用户间还有连接,且迁移成本极高。用户进入产品网络,公司就能通过系统升级和软件服务赚钱。

最后是优秀的财务指标。优秀企业很多,但能赚大钱的企业其实并不多。除了身处行业的上升周期,产品具备竞争优势,企业还必须具备一系列优异的财务指标。例如,长期较高的净资产回报率,高于同行的毛利率,较高的营收增速等。

这些都离不开产品及服务的持续升级,严格的商业纪律。企业在各方面保持优秀,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其在资本市场才能取得高估值。这些方面,从早期的美国钢铁公司,后来的IBM,以及晚近的微软和苹果公司,它们大多取得较高水平——即使单项不是最优,综合能力也是名列前茅。

长久以来,很多人对大型企业怀有深深的恐惧与敌意。他们认为企业做到行业龙头,必定采取了某些不可告人的措施,而且还将损害消费者利益,造成市场垄断和贫富分化。“大企业有原罪”成为很多人的隐秘心理。

然而,深入理解全球市值冠军企业的发展轨迹,我们能够发现一个简单质朴,同时又鼓舞人心的事实:在自由市场竞争中,能脱颖而出成为巨头的大企业,通常是技术进步和高效运作的典范。做强做大,乃是市场竞争的结果。

从美国钢铁公司凭借标准化生产和技术革新支撑起美国工业化浪潮,到IBM 通过大型主机重构全球数据处理格局;从微软用操作系统定义个人电脑时代,到苹果以智能手机掀起移动互联网革命,再到如今英伟达领跑人工智能浪潮——这些巨头崛起,无一不是在技术突破中建立优势,在用户选择中扩大规模,又在新的竞争中面临挑战。全球市值第一的宝座从未固定,“城头变幻大王旗”才是市场的常态。

真正值得警惕的并非大企业本身,而是行政垄断带来的竞争固化。只要市场机制有效运转,即便巨头也需时刻应对技术迭代与新入者挑战。美国企业的百年变迁证明,没有永恒的霸主,只有不断适应变革的创新者。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陈兴杰

责编 辛省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