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晚,湖南湘西永顺县一名王姓男子在水下失联5日后被救援队找到并成功生还。
据家属发布信息,该王姓男子下水时携带氧气瓶,在7月20日凌晨3时许失联,此后当地县城警方、救援队持续搜寻,并联系了广西百色特警协助搜救,于24日下午将该王姓男子从水底下救出,人平安无事。
当地救援队先后深入数十米,未有发现。24日,广西百色特警洞潜队伍深入至百米许位置,终于在一气室处找到失联的王姓男子。现场视频显示,其状态尚佳。


“那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
7月25日,参与搜寻的湘西曙光救援队队长田杨林向记者讲述了更多救援细节。
在7月20日当天,田杨林和队员就已获悉水下约9米处有一洞穴。该洞穴并非纵深向,而是横向深入岸边山体。
他们深入60多米后,发现洞口越来越窄,推断常人应该不会进入,应该会选择往回退,“他家属说他自己也知道这个洞,以往还提醒大家注意避开这个洞。”
因而他们先在水域进行广泛搜寻,然而搜寻近万平方米都没有结果。进行种种排查后,他们又重新锁定该水下洞穴。田杨林和队员使用水下机器人潜入洞穴近90米深,仍然没有发现。
百色特警的洞潜队伍赶到后也先后深入洞内两次。在第二次,他们模模糊糊听到好像敲石头的声音,便让外边发动机关掉仔细聆听,但又没有再听到了。他们深入至130米左右的位置搜寻,仍一无所获,便折返出洞,然而就在返回至深度100米左右的位置,有了新的发现。
据田杨林讲述,从被困男子王先生的视角,自误入洞穴后,他压根不知道过去了几个日夜,期间靠生吃鱼类等保持体力。他的运气很好,发现一个比较高的气室。然而近几日其实一直在下雨,气室的水涨了两米多深。
在百色特警洞潜人员进来时,他确实敲了石头,但是没有得到回应。他也看到洞潜人员从下方经过深入至更深的位置。
眼见氧气瓶只有百分之四余量,当遇到洞潜人员折回时,他从气室跳入水中,并一直挥舞保存着电量的手电筒,终于成功被洞潜人员发现。

“那是在往回走的时候发现的,那是他最后一次机会了!”田杨林感叹道。他称王先生被救出时精神状态都很好,整个人没有大碍。
什么是气室?为何水下失联5天仍能奇迹生还?今年2月,两名科考队员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的一个溶洞内潜水时失联3天,也是因为幸运遇到气室,后经多部门长达69个小时的联合搜救成功救出,这也是中国首例洞穴潜水救援成功案例。
69小时!两名被困人员被成功救出
2025年2月5日,两名科考队员在广西百色市田阳区的一个溶洞内潜水时失联,后经当地公安、应急、消防、急救等多部门长达69个小时的联合搜救,最终成功将失联队员营救出来。从目前公开的报道和所知资料来看,此次救援创造了国内首例洞穴潜水救援成功奇迹。

救援队员装载潜水器材准备进洞开展营救工作。新华社发(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供图)
2月5日,一支洞穴水生生物综合科考调查队中有5人潜入水下洞穴,19时返程时发现两名同伴失联,于是紧急报警求助。当地公安部门接警后,立即组织多方救援力量奔赴现场展开救援。
救援人员抵达现场后发现,两名科考队员失联的溶洞洞厅宽度大,水深超15米以上。救援人员使用5个200米的大线轮从洞口往水下布置引导绳。

百色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水上勤务救援大队队员许世德:第一,这个洞穴内部情况是未知的,所以具体会有什么危险,我们也不是很清楚。能见度也不好,所以进度就会很慢。第二,被困者的被困时间较长,没有食物补充能量,身体比较虚弱,这给我们的救援计划带来很大困扰。
经过4个多小时的洞穴潜水搜救,救援人员在水下16米处的一个溶洞气室内,搜救到一名失联人员,并成功将其救出溶洞。
由于水下洞穴情况错综复杂,且没有辅助照明系统,救援人员又先后10余次下探,仍未发现另一名失联人员的踪迹,此时这名科考队员已失联超过60个小时。
最终,经过69个小时的不懈努力,救援人员在水下28米处的另一个溶洞气室内,找到了第二名失联人员。此时,他已3天未进食,身体极度虚弱。

第二名失联人员被成功救出溶洞后,迅速送往医院。目前,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休养,其身体恢复后已经出院。
什么是溶洞气室
据了解,事发溶洞的洞厅长约200米、宽约80米、水深超15米。溶洞中有很多个未知的半封闭小洞室,这种小洞室内存有一定的空气,也称溶洞气室,可以让被困人员维持一段时间。

有些未开发的溶洞内环境复杂且暗藏危险,而洞穴潜水区别于普通潜水,对潜水员经验、潜水线路规划等要求较高。那么,在广西、贵州等溶洞众多的喀斯特地貌区域进行洞穴潜水,开展探险、科考,如何保障安全?来听国际技术潜水教练的建议。

国际技术潜水教练李培孟:洞穴潜水需要的培训、经验、装备等条件都相对苛刻一些,所以潜水的目的地适不适合开展活动是第一要素。这些活动不适合普通民众、普通潜水员,是有门槛的。广西和贵州溶洞比较多,如果是第一次去这些地方,出风险的概率会变高,需要把路线规划好,此外,要遵守潜水领域里的证书规范。
综合央视新闻、潇湘晨报
(来源: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