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颗种子从浙出发 周国辉: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选择题,而是共生体

2025-08-16 07:22:00

潮新闻客户端 编辑 董洁 吴盈秋

从东海之滨到塞北江南,从巴蜀梯田到坝上草原,一颗颗来自浙江的绿色种子,跨越千山万水,寻找着共鸣的土壤。

当守护的力量与发展的渴望同频共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开出灿烂花朵,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上徐徐展开。

潮新闻推出浙江践行“两山”理念20年专题报道《一颗种子从浙出发》,共同倾听每一颗种子的拔节之声。

详情点击>>

《一颗种子从浙出发》系列策划专题

潮新闻的《一颗种子从浙出发》系列报道是重大新闻报道上很具特色的尝试,具体、鲜活、生动。

8月14日推出的稿件中,讲述了稻鱼共生这个千年农业文化遗产的现代蜕变故事。正如编者按所言“从东海之滨到塞北江南,从巴蜀梯田到坝上高原,一颗颗来自浙江的绿色种子,越过千山万水,寻找着共鸣的土壤”。

盛夏时节,青田县方山乡的梯田里,稻浪翻滚,鱼儿欢跃,农民徐冠洪站在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稻鱼共生基地,向游客展示如何一亩田里实现“千斤稻、百斤鱼、万元钱”的生态奇迹。

更令人欣喜的是,这个沉浸千年智慧又沐浴现代科技之光而重生的田稻鱼共生成功经验不止停留在浙江,而是通过东西部协作机制,青田愚公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它带到了四川古蔺,使当地稻鱼面积从200亩扩展至2000亩以上。技术团队累计培训中西部产业人员4000余人,推动全国稻鱼共生面积超8万亩。在贵州山区,这一模式带动超400户农户打造万亩示范园,亩均水稻纯收入达4000余元。

听说青田稻鱼共生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官员曾评价:“这一模式完美诠释了农业文化遗产如何转化为乡村振兴动力,为全球提供了可复制的生态富民样本。”

现在,从濒临衰落的千年农遗到辐射全国不少乡村的共富引擎,青田稻鱼共生的蜕变证明: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融合,能释放出超越想象的生态与经济价值。这则浙里种子的故事着实意味深长。

除了稻鱼共生技术的西迁之旅,我还想到了另外两则有关浙里种子出发的故事。

一个是白茶西迁故事,照见了绿叶背后的共富密码。

2018年4月,一封承载着特殊情谊的信件从浙江安吉黄杜村飞往北京。20位因种植白茶致富的农民党员在信中写道:“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并提出捐赠1500万株白茶苗帮助贫困地区的愿望。

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肯定了他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由此开启了一场横跨三省的“白茶西进”行动,一片叶子从东海之滨走向西部深山。

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技术专家行程数万公里,严格考察受捐地条件。最终确定贵州普安、沿河、四川青川、湖南古丈三省四县的34个贫困村作为受捐地。选择标准科学严谨:这些地区与安吉纬度、气候、土壤条件相近,确保白茶品质稳定。

2018年10月起,1500万株“白叶一号”茶苗陆续运抵中西部地区。在湖南古丈县翁草村,660亩荒山通过土地流转变身梯田茶园,苗族同胞成立格戎白茶专业合作社,迎接改变命运的“绿色使者”。

安吉白茶的西进之旅,诠释了先富帮后富的深层逻辑——产业协作、市场机制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才能让共富之路行稳致远。

二是海洋云仓,体现蓝色循环的治理革命。

在我们尽享现代物质文明之际,全球每年约800万吨塑料垃圾涌入海洋,相当于每分钟一卡车垃圾入海。面对近海漂浮的塑料垃圾,各地陷入两难,打捞费时费力无收益,不打捞则眼见家园被污染。

殊不知,一场改变海洋污染治理模式的创新正在孕育。2022年,浙江蓝景科技整合物联网、区块链和AI技术,推出“蓝色循环”大数据平台。每个塑料瓶都被赋予数字“身份证”——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其回收海域、收集者、再生企业全流程。

台州总结经验、顺势创新设立了“蓝色联盟共富基金”,对海洋塑料收集链条进行价值二次分配。渔民、沿海居民收集垃圾获得报酬;再生企业通过高值化产品获利;消费者购买环保商品获得体验价值。

在别人眼里不值钱的海洋垃圾,在这里成了宝贝。在椒江建立的15个“小蓝之家”收集点,成为连接渔民与再生工厂的关键节点。

海洋塑料之外,针对含油污水这又一大难题,“海洋云仓”如同建在海边的小型智能工厂。

蓝景科技算过一笔账:“处理1000吨含油污水,传统方式需转运全部污水,而‘海洋云仓’在海边分离后,只需转运50吨油污,其余950吨达标水排入市政管网,处理成本降低90%”。

这一创新解决了船舶污染物转运难、处置成本高的痛点。2023年10月,“蓝色循环”项目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2024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环境部门签署合作备忘录,建立跨区域海洋垃圾清理长效机制。浙江在沿海县(市、区)实施“蓝色循环”全覆盖计划。

在山东、海南,“蓝色循环”模式已开始复制推广。 今年7月,《台州市海洋塑料废弃物治理规定》获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施行。这部全国首创的地方性法规将“蓝色循环”模式载入条文。法规涵盖23项国家标准,规范了从回收到再生利用的全产业链,为模式推广提供了制度保障。

上述三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跨越山海的场景,二十年如一日,正持续共绘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并以各自实践和不同方式验证一个真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而是可以相互成就的共生体。

当青田的稻鱼共生系统在巴蜀大地落地生根,当安吉的一片白茶点燃西部乡村的希望,当台州的“蓝色循环”净化海洋并富裕渔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丽画卷正在神州大地展开。这些实践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生动注解,也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东方智慧。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生态文明之路,也是人类与地球和谐共生的未来希望。

在“两山”理念的映照下,还有许许多多体现“两山”智慧的绿色种子从浙里出发,期待潮新闻记者的精彩讲述。

海报由AI共同创作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